热门搜索:
  • 1
  • 九龙镇 进入

    龙明朝兴场镇,1940 年立乡,更名为白龙。 1982 年又更名为苍龙,1992 年撤区并乡建镇时定名九龙。九龙原属南江县辖,1951 年离隶南江,归属旺苍所辖。九龙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的战斗历史。 1933 年徐向前、李先念等同志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来到九龙,摧毁了设在九龙场镇的南江县上九区民团总部,成立了长赤县第六苏维埃政府。同年,徐向前、李先念在九龙场关帝庙召开了重要的军事会议, 坐镇武官寨,指挥了著名的高台寺、黄猫垭战斗。1935 年红军离开九龙场北上后,九龙复为国民党统治,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过着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2016年2月1日,九龙乡正式撤乡设镇为九龙镇。
  • 龙凤镇 进入

    龙凤镇,因北面山型似龙身、山峰似凤冠的龙凤山而得名.清道光年间,“五品校尉”本籍人士何国图曾于场镇南岸开设武场,搭台习武,故取名较场坝。明初到民国末年,该乡分属苍溪、南江、广元三县管辖,故有""一脚踏三县”之称。 1933年5月至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曾征战于此,建立苏维埃政权。1945年旺苍设县,1951年3月龙凤建乡,归属旺苍第六区,1952年3月划龙风为舞风、龙风两乡。1955年撤舞风乡,将其一部分并入长乐乡(今化龙乡),一部分归于龙凤乡。1958年10月建龙凤公社,1981年4月更龙凤公社为 较场公社,1984年1月改为较场乡,辖于五峰区。1992年10 月调整区乡镇建制,较场乡恢复为龙凤乡名,县直属,行政区域不变至今。
  • 双汇镇 进入

    双汇镇位于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北部山区米仓山南麓,总面积81.7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8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469人,其中农业人口9034人,人口密度达115人/平方公里,劳动力4070人,非农业人口435人,总户数2365户。该镇属旺苍县北部中山河谷区,最低海拔460米,最高海拔1500米,相对高差1040米,境内深沟峡谷,山势陡峭,地质结构多属灰质页岩、石灰石。耕地面积8205亩,林地总面积135450亩,人均14亩,森林覆盖率40%。
  • 大德镇 进入

    大德乡位于旺苍东部,与巴中市南江县接壤,属旺苍东大门。辖星火、燎原、增产、爱国4个行政村,35个社,1513户,4859人,幅员面积36平方公里,耕地3100亩。属浅丘地区,海拔在400m~800m,土地肥沃,土壤土质优良,盛产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而闻名。旺苍第二大河流洛平河流经全乡,内陆河鱼类品种繁多,故历来有“鱼米之乡”、“小江南”的美称。
  • 米仓山镇 进入

    鼓城乡原名干河乡,清嘉庆年间,在乡境内元山坪设立宽滩讯司厅至宣统末年。清末民初,干河乡除一部分属回岔堡,大沿堡所辖外,其余全属西关堡所辖。一九三三年红军又在这里建立乡苏维埃政权。一九四五年旺苍立县以后,干河属英萃乡辖四堡、六堡一部分和五堡全部分。新中国建立后,一九五O年十月,干河正式成立乡人民政府,辖6个村,42个居民组。一九九二年九月八日,干河乡更名为鼓城乡,辖6村42社。
  • 檬子乡 进入

    檬子乡位于四川旺苍县北部,米仓山深处,处于东经106.2 °,北纬32.6°,东临南江县桃源镇,西接鼓城乡,南靠英翠镇、水磨乡,北边陕西省南郑县黎坪乡。面积173平方公里,乡政府距县城64公里,仅有一条8.1公里的山重四级公路通往山外,通讯闭塞,电网覆盖面仅在场镇,该乡共辖6个行政村36个农业合作社,农户948户3751人。
  • 木门镇 进入

    木门镇位于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东南边缘,与巴中、南江、苍溪等市县相邻幅员面积53平方公里,人口2.1万,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境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交通便利,集市繁荣,有旺苍最大的农村集贸市场,被誉为“旺苍粮仓”。木门军事会议纪念馆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省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燕子乡 进入

    燕子乡位于旺苍县西北部,东南与麻英乡、双汇镇相接,西北与市中区荣山镇朝天区毗邻,东经与福庆乡接壤。幅员面积87平方公里,辖7村59社,1605户,6535人。其中农业人口6398人,汉族。乡政府驻地绿化村距县城78公里,燕舞村燕子峡两崦危峰耸立,人工斧凿,自然天成,仅容燕子飞过,故称燕子峡。
  • 普济镇 进入

    旺苍县普济镇地处旺苍县城东部,辖24个行政村,1个社区,幅员154平方公里,2.9万人。地理地貌特殊,集南山、北山、中腹 部地带于一体,南北迥异,素有旺苍“缩影”之称,北部海拔1400一1920米,南部海拔700一10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6℃,无霜期256天,年降水量970毫升。
  • 三江镇 进入

    三江镇境明清属高城堡。民国初为高城乡,第八(高城)团区治。一九三三年六月红军于镇境置第一(普子岭)区苏。一九三五年红军撤后,乡苏废,时置高城联保,治厚坝村境。一九四0年以高城联保置厚坝乡。一九四五年由厚坝乡改为竟成乡。一九五0年改属新建普济区。一九五一年分乡北置大两乡,一九五二年又分境内交通发达,公路纵横交错。省道202线穿越其境14.7km,县道三(江)大(两)线,三(江)五(权)线贯穿全境,村社道110km为支线的交通网络。车流量达8000次/日。镇内有大货车250辆,农用货车600辆,客车60辆,客货运输增长速度极快。普(济)乐(坝)铁路9公里横穿腹部走廊,境内建有花园、坑坑店两个火车站,货物吞吐量大,运输繁忙,成为外运内调的要道。水资源丰富,落差大,建有装机容量650千瓦的水电站一座,并进入国网,电力充沛。电讯发达。小集镇建设发展迅猛,初具规模,街道达到硬化,绿化、亮化、秩序井然,运转良好,各种生活设施齐备,已成为广元东部一颗亮丽的明珠。